宜山是一座千年古鎮(zhèn),在古代以真柑聞名于世。宜山起名與鎮(zhèn)內(nèi)球山有關。
站在宜山球山之巔俯瞰四周,眼前皆為廣袤的平地,若高空俯視,則在平地上的球山形狀如泥丸,故稱泥山。
083013tv73jfs3ds7u707v.png (937.93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2021-3-26 08:30 上傳
宜山鎮(zhèn)因山得名,唐時山下已成村莊。據(jù)弘治《溫州府志》記載,山麓的鹿鳴院(今稱廣福寺)建于唐咸通二年(862年),可見宜山在唐代就有一定人口規(guī)模。據(jù)作于宋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間的《元豐九域志·兩浙路·溫州永嘉郡》記載:“望,平陽。州西南一百五里,一十鄉(xiāng)。前倉,舥槽,泥山三鎮(zhèn),天富南監(jiān)場?!?/p>
泥山宋代即已引起世人矚目,因為北宋宣和年間(1119—1125年),泥山鎮(zhèn)所產(chǎn)乳柑(又名真柑或金柑)色艷味美,被列為朝廷貢品。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曾作《黃甘陸吉傳》一文,其中寫道:“黃甘、陸吉者,楚之二高士也。黃隱于泥山,陸隱于蕭山。楚王聞其名,遣使召之……黃甘始來,一見拜溫尹平陽侯,班視令尹?!?黃甘、陸吉是蘇東坡筆下虛構的人物,但文中提到的“泥山”卻是宜山真實的原始稱呼。宋代文士晁補之在一首《洞仙歌》詞中寫道:“溫江異果,惟有泥山貴。驛送江南數(shù)千里。半含霜,輕嚶霧,曾怯吳姬,親贈我,綠橘黃柑怎比?”南宋淳熙年間(1174 — 1189年)時任溫州太守韓彥直(韓世忠之子)的《柑錄》和南宋狀元王十朋的詩歌,都對泥山乳柑大力贊賞。在《橘錄》一書中,韓彥直對泥山的柑橘給出最高的評價:“橘出溫郡最多種……而乳柑推第一?!倍谌楦讨校俺瞿嗌秸哂纸苋煌频谝弧保八囊刂?,推泥山為最”?!澳嗌缴w平陽一孤嶼,大都塊土,不過覆釜。其旁地廣袤只三二里許,無連崗陰壑”。
元代《王禎農(nóng)書》也記載:“柑,甘也,橘之甘者也……生江漢唐鄧間,而泥山者名乳柑,地不彌一里所,其柑大倍常,皮薄味珍。”可見元代依然稱呼“泥山”。元末金華文士蘇伯衡客居平陽,在一篇《譚濟傳》一文中寫道:“濟至江南……一晝夜得七千人,分扼守宜山、梅奧、烏石嶺、石塘,賊聞風而卻……”可見在元末明初,泥山已改稱“宜山”。明弘治《溫州府志·卷六·邑里》作“儀山”。
清朝初年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浙江六·溫州府·平陽縣》有“儀山市,將軍市,南監(jiān)市,余洋市,平陽縣市,白沙市,仙口鎮(zhèn),錢倉鎮(zhèn),舥艚鎮(zhèn),松山鎮(zhèn),蒲門鎮(zhèn),平陽鎮(zhèn)……”的記載。清乾隆《平陽縣志》中仍作儀山。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清末代皇帝溥儀即位,因避諱,改為宜山。在甌語和蠻話發(fā)音中,宜與泥同音。
民國時期劉紹寬先生主修《平陽縣志》時,就已經(jīng)留意到宜山地名迭更,故寫下了“宜山之名今又改,為宜為儀空諧聲”之句。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一直沿用宜山地名。
值得一提的是,今宜山上市、中市、下市,民國年間稱上嶼、中嶼、下嶼,蓋因當時宜山有球山、新塘山、金雞巖等三座小山。后因三座小山附近均形成繁華的街道市場,故將這三街道分別稱為上市、中市、下市。今下嶼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平后建設宜山新街,僅老宜山中學操場附近剩下一塊金雞巖,已看不出任何小山的痕跡;原稱上嶼的新塘山經(jīng)過長期采石挖土,今天也所剩無幾。
083013mz5z1tve1vejefpt.png (1.46 KB, 下載次數(shù): 6)
下載附件
2021-3-26 08:30 上傳
蒼南八岱是我的家鄉(xiāng),祖祖輩輩已在這里生活了三百余年。要探究八岱村名的起源,可先對岱字解析。按《說文解字》岱,大山也。從山,代聲,杜甫有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岱宗指的就是泰山。當然,也有地方借這個岱字比喻巨大的山,比如蒼南有個地方叫岱嶺,俗名大嶺,山峰雄偉壯麗,確實有點泰山的意思。但是反觀八岱村,不要說山,連一個土丘都無處尋覓。全村地勢平坦,只有小河蜿蜒而過,無論如何與氣勢磅礴的泰山都扯不上關系。所以八岱的岱肯定不能是字面意思,轉(zhuǎn)化諧音的可能性大。
083013iehejhww2vv44oge.jpeg (170.05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2021-3-26 08:30 上傳
原籍八岱的離休干部、現(xiàn)年90多歲的陳君球出了本回憶錄,第一章里就把八岱為什么叫八岱給出了答案。他說八岱村原處平原水鄉(xiāng)澤國之中,河渠縱橫交錯,有八個斷頭河頭,像八個口袋,住在這里的先輩,管它叫“八袋”。據(jù)當?shù)亍蛾愂献谧V》載,清乾隆時(1736—1795年)已有“八袋”地名。由于“袋子”的“袋”字太俗,民國初年,當?shù)厝艘苑窖浴按薄搬贰敝C音,將村名改稱“八岱”?!搬贰闭?,山岳也,此處無山,何以以“岱”稱?據(jù)先輩們說有兩個原因:一者,“岱”與“袋”諧音,且“岱”比“袋”優(yōu)雅;二者,八岱村各姓氏的先輩們,希望他們的后代能像“岱岳”一樣屹立在這個世界上。八岱村村名就這樣一直延續(xù)下來。陳君球的說法在當?shù)亍蛾愂献谧V》里有記載,并被《蒼南縣地名志》采用。
083013vpi1na3klbbzv37n.jpeg (53.79 KB, 下載次數(shù): 8)
下載附件
2021-3-26 08:30 上傳
但與八岱相處不遠的四岱、十二岱,如果都用這一個“口袋”裝進去,好像有點懸。先說十二岱吧,這是蒼南縣錢庫鎮(zhèn)的一個行政村,與八岱只有不到5公里的距離,兩個地名相似,地理相近,讓人很難不產(chǎn)生聯(lián)想。相傳很久以前,十二岱有位村民上山砍柴時偶遇兩位童顏鶴發(fā)老人弈棋,村民在旁觀看幾局棋罷,挑柴回家時發(fā)覺柴刀的柄已朽壞。到了村里,竟連家也找不到了,也找不到一個熟悉的面孔。仔細一打聽,原來已經(jīng)過去十二代人了。故事很美,但不必當真。十二岱《黃氏宗譜》上的記載似乎靠譜得多,譜上稱 “十二岱”原名“十二派”,為紀念黃氏自福建遷浙后散居十二處,后來訛傳為十二代。這種以子孫繁衍遷移為地名的,還有金鄉(xiāng)鎮(zhèn)的四代徐,據(jù)稱是“明時徐氏避寇亂,率全家祖孫四代,遷徙于此”。然而上述幾代幾派說,我們八岱村又如何也“代”入不了。
083013r22qt0g4tbcb9u4b.jpeg (135.65 KB, 下載次數(shù): 7)
下載附件
2021-3-26 08:30 上傳
蔡聽濤老師研究認為,云巖的“四岱”、宜山的“八岱”、錢庫的“十二岱”原來應叫“四埭”“八埭”“十二埭”,埭是土壩,是古人修建的水利工程。四岱、八岱附近都有古代建的斗門。至于為什么以四、八、十二命名,乃是“天四生金,地九成之” 而五行“金生水”,故以四的倍數(shù)給幾個埭取名。循著蔡老師的思路,我索性打開高德導航,分別輸入“埭”字就行搜索,不搜不知道,一搜嚇一跳。先不要說藻溪鎮(zhèn)的埭頭村、金鄉(xiāng)鎮(zhèn)的東埭頭,整個溫州乃至浙閩粵沿海一帶,隨處可見以“埭”命名的地名,而且這些埭也確實大都與水道相近。我對八岱乃至宜山周邊地名略作推測,近的張家埭、芙蓉橋、謝垟?shù)?、黃頭涂、浹中堡、前河蔣、上水門、水亭、下灣,稍遠的黃良(舊作黃梁)、后垟增、湖廣店……無不與水有關系,“水鄉(xiāng)澤國”所言不虛。翻閱史籍,我們蒼南水患不斷,“唐顯慶元年(656年)九月,海水泛濫,損四千余戶;元大德元年(1297年)七月十四,颶風暴雨,海溢高2丈,漂蕩民舍,溺死6800人;乾隆二年(1737年)七、八兩月,暴雨7次,田禾盡沒,海堤悉毀;咸豐三年(1853年)六月十八日,大風大雨,二十九日雨霽,水深七尺,田廬盡淹,潮水沖毀黃梁埭……黃梁埭就在今龍港鎮(zhèn)湖前一帶,跟章良、方良一樣,“良”原來都寫作“梁”,也是水利工程,可以說蔡老師的結(jié)論是很有說服力的。
但我從來就是一個愛抬杠的學生,不能就這樣算了。以前有人管我們八岱村叫“八代”,我聽著別扭。因為我們本地方言并不把八岱叫“八代”,我請教了薛榮麟老師,他說在本地方言中,埭與岱、代發(fā)音都是一樣的。但奇怪的是,我們八岱村民將八岱讀成八“大”,是方言口音腔調(diào)的問題嗎?但為何我們把隔壁村的張家埭還是讀成“埭”,發(fā)音與“岱”字完全一致,對自己村的同一個字,為何讀法完全不一樣?更麻煩的是我們本地方言中的大也不是一種讀法,大海的大讀成“杜”(音似),而大哥的“大”讀成“達”(音似)。我們叫八岱的岱,是讀成后一種“大”的。我猜測這個音調(diào)應該是古音,在現(xiàn)代漢語里沒有。在地名研究中,方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比如錢庫方言叫前庫,藻溪叫燥溪,宜山叫泥山……查資料的話你會發(fā)現(xiàn),方言的叫法才是最初的地名。我還發(fā)現(xiàn),雖然地名往往有統(tǒng)治者的意志貫徹其中,但有時候老百姓并不買賬,甚至是抵觸的,比如清朝給蒼平兩縣留下的親仁鄉(xiāng)、招順鄉(xiāng)、崇政鄉(xiāng)、歸仁鄉(xiāng)……至今一個都沒流傳下來。地名就像一個候選人,它必須接受老百姓的投票和歷史的檢驗。
083013gngz120qhknhxbgl.png (1.46 KB, 下載次數(shù): 10)
下載附件
2021-3-26 08:30 上傳
五代后唐時期(923—936年),黃晟攜四子從福建遷居松山(橋墩)定居,其長子黃孝(字民行)覺得松山無險可守,不是旺宗之地,見江南龜山地方山水交匯,土地肥美,便定居于此。父親去世后,黃孝到松山“揆陰陽,度隰原”,為父親找到一處吉穴,這里金字峰列于前,獅子巖盤于后,左右鸞鳳朝拱,上有林壑,下有清流,一派風光秀麗,且風俗淳樸,是風水寶地。在墓旁邊建了一座橋,既便利行人,又可寄孝思,名為“孝思橋”。他還舍地建庵堂,招道人入駐;又建禪院,延僧住持,寺院為“泗洲庵”。盡管黃孝遷析至江南,但仍奉黃晟為始遷祖,他的三個弟弟定居在松山,其后人才輩出,如在南宋就出了黃石、黃中,黃禹錫等進士。而在江南龜山的黃孝之后,也蔚成望族。
龜山黃氏至第九世黃觀,字國濱,是鄉(xiāng)里善士,好學不倦,懷古人之道,韜晦不仕,潛隱于家教子耕讀。他在居所之西建一座小橋,取名棣華橋。又在橋東邊建一座書院,取《詩經(jīng)》“棠棣之華,鄂不鏵鏵,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之意,命名為“棣華書院”,希望2個兒子能相友愛。他在書院內(nèi)置琴棋詩書,春弦夏誦。黃觀延聘名儒教育族內(nèi)子弟,其后裔在南宋抗羽垂天、振鱗橫海的科場中脫穎而出,紛紛出仕。據(jù)乾隆《平陽縣志》記載,黃觀的后人中有9人中進士:嘉定十三年(1220年)陳正大榜武科進士中,平陽籍進士共11人,全部是黃姓,其中龜山黃氏占有5人:黃德莊、黃慶遠、黃應祥、黃興仁、黃洵。
嘉定十三年(1220年)劉渭榜文科進士中,也有一名是龜山黃氏,他是黃德莊的堂兄弟黃漢章(1195—?),字則象,據(jù)譜載他“狀貌魁偉,性穎悟,氣和平,讀書過目成誦,三墳五典,淹貫無遺,有出類拔萃之才,負致君澤民之志”,據(jù)民國《平陽縣志》記載,黃漢章于嘉熙間為沿江制置使主管機宜文字,升參議,歷提刑秘閣運副。晚年舉家遷居平陽坡南,在平陽學宮之左拓地三十余畝,命名“仕巷”。他還慕綠野之趣,開坡種茶,自號“茶坡居士”。黃漢章詩文俱佳,有《茶坡集》數(shù)十卷。
黃漢章之弟黃鎮(zhèn)周(1212—1274年),字則有,紹定二年(1229年)己丑文科進士,淳祐間任松陽縣令,在任期間愛惜民力,發(fā)展生產(chǎn),堪稱良吏。此外,據(jù)縣志記載,龜山黃觀的后人中,還有黃千秋,字則平,嘉定十六年(1223年)文科進士,授官劍州、南昌尉,居官廉謹,士民頌之。黃居仁,譜名體仁,字安宅,紹定五年(1232年)文科進士。據(jù)龜山《黃氏宗譜》(民國丙子年重修)記載,黃千秋是黃德莊的堂兄,黃居仁是黃漢章的侄子。從嘉定十三年至紹定五年(1220—1232年),僅12年間,龜山黃氏家族就出9名進士,科場罕見。
珠山因西靠龜山而得名。據(jù)當?shù)亍饵S氏宗譜》記載,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已有龜山地名。從明隆慶《平陽縣志》到民國14年(1925年)印行的《平陽縣志》,地名均稱龜山。此后,因龜由褒義變?yōu)橘H義,本地方言龜和珠諧音,故于1949年將龜山改名為珠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公社化時期,以珠山山麓的方位將珠山村析分,分別名為珠后村、珠東村、珠西村3個村。
083014adj8xkxa10q0a0vz.png (1.46 KB, 下載次數(shù): 7)
下載附件
2021-3-26 08:30 上傳
塘西,是宜山鎮(zhèn)的一個古村落,古屬親仁鄉(xiāng)江南垟十一都,四面環(huán)水,水道逶迤,村舍臨河,充滿濃郁的江南風情。我自孩童起,就對自己老家塘西這一村名有一種說不出的好奇,為此,常常詢問村里家族長者,得到的結(jié)果總是令人迷茫。有人說塘西村大概在古時海塘的西面而得名,但我對此總是心懷疑問,因為位于海塘西面的不只塘西一個村。去年10月,我因邀在宜山鄉(xiāng)賢大會上給與會鄉(xiāng)賢們作《宜山記憶》講演,查閱了相關地方史料,才逐一了解塘西這一村名的由來。
083014ydjg6c8ah8l2pjbp.jpeg (93.75 KB, 下載次數(shù): 10)
下載附件
2021-3-26 08:30 上傳
據(jù)民國14年(1925年)印行的《平陽縣志·輿地志》記載:“古老相傳,其地一寺(已圮),俗稱為堂,莊處其西,方言堂、塘同音,遂訛為塘西。其地尚有元祐古石橋,筑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睘榇?,我走訪了村里的老人,并實地進行考察。據(jù)村里九十多歲的薛文同老人回憶,這個堂名為“普明堂”,普明者,帶有普惠光明之意,也折射了此地先祖仁厚的宅心。據(jù)蒼南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楊道敏先生考證,普明堂原來是神宮橋村和塘西村共同供奉的廟宇,原來位于神宮橋西岸堡心,后因交通不便而遷往塘西。這個堂始建于哪個時期,現(xiàn)在已無從考證,據(jù)村民代代相傳,應該至少已有300多年了。可惜普明堂毀于20世紀50年代大躍進時期,村里八十歲左右的老人都還有記憶,兒時常常在堂里玩耍,堂為三合院式,里面供奉著彌勒佛,當年有些調(diào)皮的孩子常常會在彌勒佛的大肚皮上玩耍,還摸摸彌勒佛圓圓的腦袋。
至于民國《平陽縣志·輿地志》里所記的這座筑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元祐古石橋”,距今已有932年,是蒼南縣最古老的石板橋之一。去年10月國慶節(jié)期間,我與浙大校友、愛好文史者歐陽玉慧前往老家塘西,尋找考察“元祐”古石橋,最終在普明堂舊址后面的小河灣處,發(fā)現(xiàn)了橫跨其上的兩條石板,其坐落于我兒時學堂邊的一條古道之上,其中一條石板的邊側(cè)上刻有“宋元祐二年歲次丁卯十月辛亥朔二十六日甲辰建題,石匠童楫”的題字。兒時我記得應該是三條石板的,一問,才知道有一條已經(jīng)斷裂了,現(xiàn)在就沉在河底。按照古橋建橋時間推測,塘西在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就應該有人定居。而據(jù)塘西村《河東郡薛氏族譜》記載,薛氏最早在此定居的先祖是光祿大夫閩賀公一世的第十四世孫維茂公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遷此,至今不足400年。此外,塘西的鄭氏、黃氏先祖定居于此都未超過500年。那為何會在930多年前的元祐年間(1086—1093年)就有人會在此筑路建橋,這座橋的功能又是什么,這些都有待有關文史專家考證。
普明堂北面的會龍橋畔建有一座五顯大帝殿,建于民國9年(1920年),殿內(nèi)供有五顯大帝和薛氏大夫,薛氏大夫是薛氏后人為紀念南宋初期御寇陣亡的袁州知府薛昌榮而對其的尊稱,現(xiàn)平陽縣騰蛟鎮(zhèn)薛岙村建有紀念他的大夫殿(武英殿),又稱忠訓廟,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塘西五顯大帝殿大門后建有一個古戲臺,其上方的盤龍藻井做工甚為精美,現(xiàn)屬蒼南縣文保點,也是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此殿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時未被拆除,而能較為完整地保存下來,這里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今蒼南縣政協(xié)副主席李暉華父親李其守。李其守(1931—1983年)原為離休干部,祖籍李家垟,宜山鎮(zhèn)塘西村人。民國36年(1947年)畢業(yè)于平陽師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在平陽縣公安局、溫州行署公安處、龍泉勞改農(nóng)場任職;1964年,調(diào)任麗水專署公安處秘書科長;1972年8月,供職麗水地區(qū)水利工程處、麗水地區(qū)茶廠等國營大型企業(yè),曾任麗水地區(qū)茶廠負責人(副縣級);他曾出席浙江省勞模群英會,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并受到嘉獎。20世紀50年代末,他受到“拔白旗”路線斗爭的沖擊,一度離崗下放回老家勞動。當時宜山公社干部以“破除封建迷信”為由,堅決要拆毀這座五顯大帝殿, 李其守認為這是一座很重要又有價值的歷史建筑,不顧個人安危,憑自己在當?shù)氐耐?,帶領村里的一些干部群眾堅決反對拆除,最終保護住了這座大殿。殿大門前有棵古榕樹,距今已有116年,屬于國家三級保護古樹,而今已樹冠如蓋,郁郁蔥蔥,蔭護著這方美麗的水鄉(xiāng)。
(資料來源:《蒼南地名溯源》蒼南縣政協(xié)文史資料第三十六輯,楊道敏主編,線裝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