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資料可以考證的楊姓文武狀元有以下幾位。
隋朝:
楊纂,北魏末年跟隨齊神武帝高歡在信都起兵,以軍功,封為安西將軍,武州刺史。
姓名:楊 纂
生卒:公元512年—578年 活動于南北朝時期
籍貫:廣寧(今張家口涿鹿縣)
親屬:父(楊安仁)子(楊睿)
纂少習(xí)軍旅,慷慨有志略,尤工騎射,勇力兼人。年二十,從齊神武起兵於信都,以軍功稍遷安西將軍、武州刺史。自以功高賞薄,志懷怨憤,每嘆曰:“大丈夫富貴何必故鄉(xiāng)。若以妻子撓懷,豈不沮人雄志!”大統(tǒng)初,乃間行歸款。太祖執(zhí)纂手曰:“人所貴者忠義也,所懼者危亡也,其能不憚危亡蹈茲忠義者,今方見之於卿耳。”即授征南將軍、大都督,封永興縣侯,邑八百戶,加通直散騎常侍。
從太祖解洛陽圍,經(jīng)河橋、邙山之戰(zhàn),纂每先登,軍中咸推其敢勇。累遷使持節(jié)、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戶。賜姓莫胡盧氏。俄授岐州刺史。孝閔帝踐阼,進爵宋熙郡公。保定元年,進位大將軍,改封隴東郡公,除隴州刺史。三年,從隨公楊忠東伐,至并州而還。天和六年,進授柱國大將軍,轉(zhuǎn)華州刺史。
纂性質(zhì)樸,又不識文字,前後蒞職,但推誠信而已。吏以其忠恕,頗亦懷之。尋卒於州,時年六十七。子睿嗣。位至上柱國、漁陽郡公。
唐朝
楊凝(?—803年),字懋功,虢州弘農(nóng)縣(今河南三門峽靈寶)人,寄居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唐代宗大歷十三年(778年)戊午科狀元。
楊護,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唐玄宗天寶六年(747)丁亥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二十三人。考官:禮部侍郎李巖。試題《罔兩賦》。楊護官至水部郎中。
師道兄子思玄,高宗時為吏部侍郎、國子祭酒。玄弟思敬,禮部尚書。師道從兄子崇敬,太子詹事。高祖受禪,除左衛(wèi)將軍,兼宗正卿。俄遷右衛(wèi)大將軍,參預(yù)朝政。進封廣平王,食邑五千戶,以邗公別封一子。雄請封弟士貴,朝廷許之?;蜃喔唢G朋黨者,上詰雄于朝。
楊棲梧,籍貫、字號、生平俱不詳。唐代宗廣德二年(764)甲辰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十三人。有蘇渙等人??脊伲憾Y部侍郎蕭昕。楊棲梧于唐肅宗時曾登書判拔萃科?!度莆摹反嫫洹秾ι岬諏O立庶子判》一文
楊憑,唐代人,生卒年均不祥,字虛受,一字嗣仁,虢州弘農(nóng)人。擅長詩文,與弟弟楊凝、楊凌都很出名。大歷年間(766-779),三人一同考中進士。時稱“三楊”。后擔(dān)任京兆尹,被御史中丞李夷簡彈劾,貶臨賀尉。官終太子詹事。
[唐](約公元七一o年前后在世)字蔓,虢州閺鄉(xiāng)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睿宗景云元年前后在世。以通經(jīng)為修文生,累調(diào)不甚顯。
河陽尉對策,玄宗擢第一,授蒲州法曹參軍。判入異等,遷監(jiān)察御史。坐累為孝義令。太守蕭恕表其政,徙下邽。終吏部郎中。仲昌著有文集十五卷,《新唐書藝文志》行于世。
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癸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五十六人。
楊贊禹,籍貫、生平俱不詳。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庚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一人??脊伲河分胸┡豳?。由薛廷珪《授楊贊禹左拾遺制》一文知楊曾官左拾遺。
楊纮,籍貫、字號、生平俱不詳。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甲午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及第三十五人,同榜有元結(jié)、韓君平等??脊? 禮部侍郎楊浚。
楊贊圖,字光佑。生卒年不詳。唐昭宗乾寧四年(897)丁巳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二十人??脊伲憾Y部侍郎薛昭緯。試題為《未明求衣賦》。
楊贊圖乃大順元年(890)狀元楊贊禹之弟。取狀元后入仕,進翰林院。曾官左丞,又為弘文館直學(xué)士,官至司封員外郎、知制誥。天佑四年(907)與其兄楊贊禹南下福建依附瑯邪王王審知,為座客,后不知所終。楊贊圖與名士黃滔等有交往。
五代十國
楊遂,出生地不詳。生卒年不詳。五代十國南唐后主壬 申(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狀元。
《十國春秋》南唐后主本紀(jì)中記載:“開寶五年,內(nèi)史舍人 張佖知禮部貢舉,放進士楊遂等三人。清輝殿學(xué)士張洎言佖 多遺才,國主命洎考復(fù)遺不中第者,又放王倫等五人。”據(jù)此可 知楊遂為南唐后主壬申進士科狀元。
宋朝
楊礪,京兆鄠(今陜西戶縣龐光鎮(zhèn)楊家堡)人,字汝礪。生于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庚申科狀元。是宋朝的第一個狀元。
楊礪剛中狀元,父親就去世,其悲痛欲絕,竟數(shù)日水米不進。后以俸祿不足以養(yǎng)母為由,閑居不仕,直至官府、親朋催促才始赴任。不久,又因母病辭官。
開寶九年(976),詣闕獻書,楊礪被召試于學(xué)士院,授隴州防御推官。后入京,遷光祿寺丞。母親病逝,服喪期滿,轉(zhuǎn)為秘書丞,改任屯田員外郎后,任鄂州知州,因善于治理而名著于朝野。
端拱元年(988),楊礪充記室參軍,遷水部郎中。真宗曾問其何年及第,楊礪默而不答。后真宗知其為狀元,后悔所問。從此,對其不以狀元自傲的品德,極為敬重。淳化六年(995),趙恒立為太子,楊礪兼右諭德,轉(zhuǎn)度支郎中,趙恒登基后,拜楊礪為給事中,判吏部銓。負(fù)責(zé)銓選官吏,不久,召入翰林為學(xué)士,咸平初年(998),楊礪知貢舉,拜工部侍郎、樞密副使。第二年,因病離世,享年六十九歲。真宗十分悲痛,對宰相言:“楊礪耿直清苦,正欲重用之時去世……?!彼烀坝昵巴跹?,因車駕進不了胡同,真宗竟徒步至其靈前,悼念追憶良久。回朝后,詔令罷朝致哀,追贈兵部尚書。
楊礪為文崇尚繁瑣,無一定師法。在翰林院時,起草詔令迂怪,常被人哂笑,也不在意。著有文集二十卷。
楊寊,廬州合肥(今安徽添加概述合肥)人,字審賢。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卒于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2)壬午科狀元。
楊寊少年時,很有才學(xué),鄉(xiāng)試即為第一。慶歷二年(1042),楊寊進京赴考,國子監(jiān)、禮部皆第一,崇政殿殿試,仁宗臨軒啟封,見名喜動于色,對輔臣言:“楊寊也”。遂擢為第一,朝內(nèi)公卿相賀,以為得人。
楊寊中狀元后,授將作監(jiān)丞,通判潁州,因母親病逝,未及赴任。喪事辦完不久,楊寊亦一病不起,日漸羸弱,終于撒手人寰,年僅三十歲,可謂才華未展,英年早逝,時人甚為惋惜,仁宗特地降旨撫恤楊寊家屬。
壬午科狀元殿試第一本為王安石,因考官見其卷中有犯忌之言語,而第二名,第三名已有官職,故將列第四名楊寊的考卷作第一進呈。楊寊的好友在其中狀元前曾夢見楊寊作“龍首山人”,楊寊自己解夢道:“龍首,我四冠多士;山人,無祿位之稱。我其終是乎?”后果中其自解之言。楊寊是中國科舉史上少有的幾個三元狀元(解元、會元、狀元)之一。
遼朝
十四、楊又玄
楊又玄,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遼圣宗統(tǒng)和十六年(998)戊戌科狀元。
楊又玄中狀元后,于開泰七年(1018)知詳覆院。由于頗有政績,于太平二年(1022),與宰臣呂德懋、參知政事吳叔達 被圣宗賜予大量錢物。太平五年,以樞密副使兼吏部。不久,以參知政事兼樞密使。太平七年,楊又玄與邢祥同知貢舉。余事不詳。
楊佶[約公元一o二o年前后在世]字正叔,南京人。生卒年均不詳,約遼圣宗開泰末前后在世。著有登瀛集《遼史本傳》行于世。
幼穎悟,讀書自能成句。弱冠,頗有聲譽。統(tǒng)和二十四年,(公元一oo六年)舉進士第一。歷知易州,治尚清簡,入為大理少卿。累遷翰林學(xué)士,文章號得體。宋遣梅詢賀千齡節(jié),詔佶迎送,多唱酬,詢每見稱賞。重熙時,累除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其居相位,以進賢為己任,事總大統(tǒng),責(zé)成百司,人樂為用。三請致仕,許之。佶著有登瀛集《遼史本傳》行于世。楊佶,字正叔,南京人。幼穎悟異常,讀書自能成句,識者奇之。弱冠,聲名籍甚。統(tǒng)和二十四年,舉進士第一,歷校書郎、大理正。開泰六年,轉(zhuǎn)儀曹郎,典掌書命,加諫議大夫。出知易州,治尚清簡,征發(fā)期會必信。入為大理少卿。累遷翰林學(xué)士,文章號得體。
八年,燕地饑疫,民多流殍,以佶同知南京留守事,發(fā)倉廩,振乏絕,貧民鬻子者計傭而出之。宋遣梅詢賀千齡節(jié),詔佶迎送,多唱酬,詢每見稱賞。復(fù)為翰林學(xué)士。重熙元年,升翰林學(xué)士承旨。丁母憂,起復(fù)工部尚書。歷忠順軍節(jié)度使,朔武等州觀察處置使,天德軍節(jié)度使,加特進檢校太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復(fù)拜參知政事,兼知南院樞密使。
十五年,出為武定軍節(jié)度使。境內(nèi)亢旱,苗稼將槁。視事之夕,雨澤沾足。百姓歌曰:“何以蘇我?上天降雨。誰其撫我?楊公為主。”漯陽水失故道,歲為民害,乃以己俸創(chuàng)長橋,人不病涉。及被召,郡民攀轅泣送。上御清涼殿宴勞之,即日除吏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曰:“卿今日何減呂望之遇文王!”佶對曰:“呂望比臣遭際有十年之晚。”上悅。其居相位,以進賢為己任,事總大綱,責(zé)成百司,人人樂為之用。三請致政,許之,月給錢粟傔隸,四時遣使存問。卒。有《登瀛集》行于世。
楊建中,籍貫、字號、生卒年均不詳。金海陵王天德三年 (1151)辛未科狀元。
注:《金史》第五冊一千七百二十二頁有:“天德三年,賜楊建中榜及 第。第六冊一千八百六十一頁也為“楊建中榜”,一千七百七十一頁又 有:“天德三年,賜王彥潛榜及第”,一千七百七十一頁又有:“王彥潛常 大榮皆在吏部選中,吏部擬王彥潛、常大榮皆進士第一……?!比司鶠?狀元,但沒說是“詞賦”,還是“經(jīng)義”,需繼續(xù)考證。
楊云翼(1170~1228) 金代文學(xué)家[1] 。字之美。平定樂平(今山西昔陽)人。章宗明昌五年(1194)經(jīng)義進士第一,詞賦亦中乙科。宣宗興定二年(1218)拜禮部尚書,轉(zhuǎn)吏部尚書,終于翰林學(xué)士,卒謚文獻。練達吏事,直言敢諫。元好問曾盛稱惟其視千古而不愧,是以首一代而絕出。
祖籍河北贊皇壇山人,出生地具體位置為現(xiàn)在的昔陽縣趙壁鄉(xiāng)川口村。現(xiàn)村里有狀元廟,年久失修。村前有趙壁河和東寨河交匯。村前有福鬧山,松柏蒼翠。
楊云翼主持科舉30年,南渡后與趙秉文輪流執(zhí)掌文柄,門生半天下。文章亦與趙秉文齊名,世稱楊、趙。一時高文大冊,多出其手。他主張學(xué)以儒為正,不純乎儒非學(xué)也;文以理為主,不根于理非文也(《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引)。他的詩作往往不加藻飾而近于質(zhì)直,有工煉平穩(wěn)之風(fēng)。其古文則長于論辯,說理明晰,有一氣呵成之勢。
元朝
楊輗,穰(鄧州)人,翰林修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 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元史》第四十六卷順帝紀(jì)之九中記載:“至正二十三年三 月……丁未,親試進士六十二人,賜寶寶、楊輗進士及第,余出 身有差?!睋?jù)此可知楊輗為該科漢人、南人榜即左榜狀元。
明朝
楊慎(1488年12月8日[1] —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2] 、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人,祖籍廬陵。明代著名文學(xué)家,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xué)士楊廷和之子。
楊慎于正德六年(1511年)狀元及第,官翰林院修撰,參與編修《武宗實錄》。武宗微行出居庸關(guān),上疏抗諫。世宗繼位,復(fù)為翰林修撰,任經(jīng)筵講官。嘉靖三年(1524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于云南永昌衛(wèi)。曾率家奴助平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叛亂,此后雖往返于四川、云南等地,仍終老于永昌衛(wèi)。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楊慎卒于戍所,年七十二。明穆宗時追贈光祿寺少卿,明熹宗時追謚“文憲”,世稱“楊文憲”。
楊慎在滇南三十年,博覽群書。明代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楊慎為第一。他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范圍頗廣。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chuàng)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立于當(dāng)時風(fēng)氣之外。著作達四百余種,后人輯為《升庵集》。
楊維聰(1490~1550),字達甫,號方城,固安縣城內(nèi)(今河北固安)人。生于明朝弘治三年(1490年),其父楊和為成化丙午科舉人,任國子監(jiān)學(xué)正,平生不務(wù)積蓄,惟嚴(yán)于教子。
維聰自幼入塾讀書,學(xué)習(xí)刻苦。楊維聰是正德十四年以解元,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右春坊右中允。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朱厚熜通知禮部,十六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嘩然。七月十五日,維聰與舒芬、楊慎等人等伏左順門哭爭,被廷杖,外調(diào)為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四品)。嘉靖九年,任河南學(xué)正。
十二年(1533)轉(zhuǎn)山東布政司參政(從三品)。次年升山西布政右使(從二品),
十五年(1536)轉(zhuǎn)山東布政左使(從二品),嘉靖十七年授南京光祿寺卿。翌年任太仆寺卿。維聰?shù)苄秩耍湫志S杰為嘉靖丙戌科一甲第二名(榜眼),官至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讀。其弟維誠為舉人。此類家庭在北方讀書人中甚少。明代狀元89名,河北共兩名,維聰即為其一。輯有《性理諸家解》三十四卷
楊守勤(1568-1620年)明代狀元,一字克之,號昆阜。楊狀元及第后,按例被授于翰林院修撰。此時其母年老,孝順的楊守勤告假回鄉(xiāng)奉養(yǎng)老母。不久,其母病逝,按例又守喪三年。期滿后遷中允,主持順天鄉(xiāng)試。再升為左諭德,專任太子朱常洛的教師。據(jù)光緒《慈溪縣志》記載,太子對這位儀表非凡、生性豪放、學(xué)識淵博的狀元老師非常尊重。每當(dāng)楊守勤以歷史上的事例作為治國借鑒時,朱常洛(光宗)總是恭恭敬敬地竦聽。
不久,楊守勤奉命冊封晉藩,事成后被擢升為庶子侍讀。但令人惋惜的是,正展才能的楊守勤因病醫(yī)治無效而逝,時年不滿60歲。崇禎皇帝因其是先帝舊臣,加贈少詹事銜。楊守勤還是個寄情報于家鄉(xiāng)慈城的詩人、文學(xué)家。他下筆千言立就,文采斐然,著作有《寧淡齋集》十卷。他的《闞湖偶題》在歷代眾多歌詠慈湖的作品中堪稱上乘之作。
明朝最后一個狀元. 南直隸武進(今江蘇武進)人,字冰如,號靖山。生卒年不詳。明思宗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科狀元。
(1603—1665)字冰如,號靜山,生于明萬歷癸卯(即1603年)10月27日辰時,卒于清康熙乙巳(即1665年)正月28日,享年62歲。是關(guān)西夫子?xùn)|漢太尉楊震之后,楊震33世孫楊士英于南宋紹定年間自江西臨川移居前黃,世代耕讀傳家,他“自幼習(xí)勤苦,不好鮮衣紈綺”,1630年參加鄉(xiāng)試,這時楊廷鑒已以才品為常州公認(rèn)第一,聲名日噪。他跟隨著名政治家、禮部尚書孫慎行和副都御史張清惠學(xué)習(xí)經(jīng)史,刻苦鉆研,尤以樹立品節(jié)敦勵廉恥為第一義,1642年楊廷鑒公車北上參加會試,正值張清惠特召入京,于是師生乘船并進,張對楊說“科名君自有之,吾輩相期更有遠(yuǎn)大于此者”。1643年是明朝的最后一次會試,相傳楊赴京時繞道河南拜謁父親的好友、理學(xué)名家孫奇峰,遇到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于是被迫留在軍中為農(nóng)民軍寫“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均田免糧”等標(biāo)語。后來楊廷鑒尋機脫身。8月參加廷試,楊廷鑒在太和殿回答皇帝提問時有“取士先品行,而后文辭,用人貴樸誠而賤浮,競論邪正,不論門戶……”崇禎帝深加嘆賞,親擢第一,授翰林院修撰。1644年3月,李自成農(nóng)民軍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相傳李自成不信任明朝降官,欲用1643年會試中式的年輕進士,楊廷鑒作為狀元當(dāng)然為李自成所重視。明亡后,楊廷鑒葡匐三千里,艱險備嘗,九死一生,屏息鄉(xiāng)居,有說他曾在清初為官,這些都未見載入史書和地方志書,家譜也未記載。1646年,清廷特召楊廷鑒入京為官,楊引疾不赴。1650年,洪承疇推薦楊廷鑒為官,楊以母憂未滿推辭。1652年順治皇帝每見內(nèi)院及待從大臣或楊廷鑒的常州籍同鄉(xiāng)、同年反復(fù)詢問楊廷鑒的病情,欲請楊出山為官。這時楊廷鑒的兒子大鯤在翰林院供職,順治帝向楊大鯤了解其父的病情,再次請楊廷鑒出任清朝官職,楊廷鑒以病推托,拒絕出山,這時楊已厭薄功名。楊廷鑒在常州閑居養(yǎng)病期間為常州做了許多興利除弊的好事,現(xiàn)僅舉2例。明末清初鼎革時期,由于戰(zhàn)爭的破壞,常州府學(xué)、縣學(xué)停辦,學(xué)舍頹廢,楊廷鑒發(fā)起募捐,將常州府學(xué)、縣學(xué)修繕一新,使學(xué)生能正常入學(xué)。1661年常州大旱,饑民餓莩盈路,楊廷鑒提議知府設(shè)立粥廠多處,城市設(shè)在寺院空地,鄉(xiāng)村設(shè)于里社公所,他還親自指授救災(zāi)民的方法,以防擁擠脫漏,以1662年春至夏共150天,“自城迄鄉(xiāng)凡70里,救活災(zāi)民不可勝計”,楊廷鑒輕財好施,樂善不倦,他在常州民間有很好的口碑,在京的常州籍官員贊誦他,以為活佛度世,稱他為山中宰相,楊廷鑒為此已“殫精耗神,筋疲力竭,不可復(fù)支”。1665年正月28日,楊廷鑒不幸病逝,享年62歲。據(jù)家譜記載,楊廷鑒捐館(去世)之日,常州城“里巷息舂,一郡罷市,兒童婦女野哭巷祭,即舟帆過我武進莫不太息墜淚”。
楊朝福,又稱楊啟福,安徽安慶人。生卒年不詳
太平天國三年(1853)翼試狀元。據(jù)《金陵癸甲紀(jì)事略》第二輯《粵逆名目略》中記載:“楊朝福,偽翼試狀元,安慶人,東賊使往湖北漢口為偽正掌試官?!?另據(jù)《太平天國史》卷三十三之志第十二《科舉附招賢》記載:“甲寅四年,試湖北、安徽兩省。這年八月,湖北鄉(xiāng)試在武昌縣 (今鄂城縣)開科取士,正掌考官為翼試狀元楊啟福,副掌考官為翼試榜眼張友勛,文首題「真神獨一皇上帝」次題「皇上帝乃 真皇帝」,詩題「天父下凡事因誰?耶穌舍命待何為」?!碧教?國科舉考試廢棄“四書五經(jīng)”??瓶济}全以太平天國印書及推翻清封建王朝的需要。詩文題目皆出自洪秀全,函封付掌 考官,至試日拆發(fā)懸示。一般考詩和文。